中国网美丽江苏讯 当文物保护遇上高科技,你是否也想来文保实验室一探究竟?1月14日下午,媒体一行20多人来到刚落成不久的吴文化博物馆文保实验室了解探秘。
95后的马鸣远自复旦大学文物保护专业毕业后,就进入到吴文化博物馆工作,在博物馆,大家喜欢叫他“小马哥”。
作为一名“文物医生”,运用专业知识与科技手段进行文物保护与研究,是小马哥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上图中他正在用超声波清洗机为一把即将入藏博物馆的青铜剑除尘除锈。
但其实文物入藏远非通常理解上的拍照、登记、放进库房那样简单,除尘除锈只是众多流程中的一步,它还需要科技的更多介入。
在除尘除锈之外,小马哥还会使用一体式显微镜对青铜剑表面形貌进行观察,用红外拉曼光谱仪测定剑的结构,最后再用X荧光分析仪测定剑的成分,经过一系列数据采集,配合其他规范性操作和流程,一件青铜剑才能正式成为吴文化博物馆的藏品。
而以上这些借助科学仪器进行的文物数据采集工作,都是在吴文化博物馆于2021年10月建成的文保实验室内完成的。
吴地文化灿烂悠久,历史遗存众多。目前,吴文化博物馆拥有馆藏文物6800多件套,涵盖陶瓷器、青铜器、书画、丝织品、玉石器、杂项等多种门类,以陶瓷器、青铜器、有机质文物为多。
藏品整体保存状况良好,但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脏污破损等问题,文保实验室则可以通过更多新技术、新材料、新理念的应用,一方面更好地对现有馆藏进行研究和保护,另一方面为未来新文物的入藏打下基础。
吴文化博物馆于2020年6月28日正式开馆,7月初开始即着手筹备文保实验室,经过一年多的考察调研、论证评审,于2021年10月初建设完成。
除了可以对现有馆藏和未来将要入藏的文物进行保护、研究与分析外,文保实验室的便携式科技设备在空间和使用效率上具有显著优势,更易于深入考古现场,为一线考古工作提供科研支持。正如去年10月,吴文化博物馆与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合作共建了吴中工作站,通过工作站,文保实验室也将为苏州的考古科研工作提供更多助力。
一进入实验室就可以感受到满满科技感~ 这里配备了多个“黑科技设备”,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对文物进行保护、研究与分析。实验室根据功能区域设计规划,分为文物摄影摄像室、文物保护修复室和文物科技分析室三个职能室。
文物摄影摄像室:由摄影摄像设备和多种辅助设备组成,承担文物摄影摄像和三维文物扫描等文物基础信息采集工作。
文物保护修复室:由修复打磨工具、超声波清洗工具、体视显微镜等多种专业设备组成,主要进行文物保护修复和日常清洗养护工作。
文物科技分析室:由X荧光分析仪、红外光谱仪与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分析仪等设备组成,对文物进行科学无损地信息采集和分析研究,承担文物组成结构分析与病害机理研究工作。
在吴文化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中,展示有馆藏文物1000多件/套。文保实验室不仅关注库房文物,同时也关注展厅文物。利用文保实验室,吴文化博物馆将建成文物保存环境温湿度、有害气体、环境光监控系统,完善有害气体移动监测功能、展厅和库房温湿度控制系统。保障文物始终处于“洁净、稳定”的环境中。
同时,依托博物馆藏品管理系统,按照馆藏文物的数量及可能出现的病害问题,完成馆藏文物残损情况统计,可修复程度总结记录工作,有计划地分批次、分病害总体处理。
此外,吴文化博物馆将依托文物保护修复室,完成展厅文物与珍贵文物必要的清洗除尘与修复养护工作。利用博物馆藏品管理系统平台,实现文物清洗修复档案的信息统计、管理,真正做到文物修复有档可查。
吴文化博物馆还将积极与科研院所、文博单位开展合作,通过文保实验室,将科研深入到考古一线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其中便着重提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文物保护水平全面提升和文物科技创新能力的跃升。文保实验室的建成正是吴文化博物馆在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和科研能力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从文物的日常收藏管理到文物的展览利用,从文物的科学分析研究到文物信息数字化,吴文化博物馆将全方位牢固树立并践行“文物安全、文物保护”的理念,逐步建立起“修复、研究、预防”三位一体的文物保护体系,用科技赋能文保发展。
现场,吴文化博物馆副馆长陈小玲表示,吴文化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始终秉持开放创新的理念将博物馆资源与社会公众共享。文保实验室建成后,亦将作为博物馆教育的重要场所,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面向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开放。本周六,吴文化博物馆将开展首次“博物馆文保实验室探秘”活动,邀请公众一起解锁藏在博物馆里的高科技,揭秘文物背后的故事。同时,吴文化博物馆也诚邀社会各界人士共享实验室仪器设备,共同助力文物保护事业蓬勃发展。(李爽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