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油发电机学兔兔嘉佰丽防水工程粉碎格栅在被美国中心主义笼罩的今天,有必要对美国历史进行重新评估,本书是看清美国激烈政治对立的入门读物,作者从文化史角度,对“美国梦”和“美国优先”在美国的发展历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和著述,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表现和影响进行了详细的梳理。
[古罗马]卢修斯·阿奈乌斯·塞涅卡著,刘晴译,思想会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是古罗马斯多葛主义哲学家塞涅卡(Seneca)写给其朋友鲁基里乌斯(Lucilius)的信件(共124封)的中译本。中译参照的版本是拉丁语学者,理查德·莫特·格默里(Richard Mott Gummere)博士于1917年至1925年所翻译出版的《致鲁基里乌斯的道德书简》(Moral letters to Lucilius)。据考证,这批信件写于公元63年至65年,即塞涅卡逝世前不久。信的内容涵盖了作者以一名斯多葛主义哲学家的身份,对关于哲学、美德、死亡、学习、恐惧、享乐、财富等诸多议题的看法及讨论,涉及内容颇为广泛,体现了斯多葛主义哲学的很多主要理念,对古典西方哲学,尤其是斯多葛主义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1971年,法国医生库什纳因目睹尼日利亚的人道主义灾难,与一名记者共同创立了“无国界医生”组织,抱持任何人都有权接受人道主义医疗救援的信念,在世界各地发生战乱、饥荒或天灾时进驻,提供及时的医疗卫生援助。记者丹·波托洛蒂深入“无国界医生”组织,平实地报道了人道主义组织所面对的各种现象与议题,并通过采访在各偏远地区实地工作的医生、护士及后勤人员等,揭露了“无国界医生”组织成员时时面临却鲜为外界所知的人类苦楚与丑陋真相,展现了他们的救援工作、遭遇的挫折与危机。与此同时,通过从侧面展现参与行动的医生在人身和心理上所受的影响,道出他们在各种不可能的任务中坚持下去的原因。
法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纪德十分推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西方文学界发现、研究和高度评价俄罗斯文学独特魅力的代表人物之一。纪德从创作到思想、信仰无不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为宗师,写作了不少关于陀氏的研究文章。本书包含纪德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散论,以及1908—1921年间在老鸽舍剧院所做的著名的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
纪德不仅读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对于自己尤其喜爱的几部还反复阅读。这种文本细读式研究在本书中得到充分展现,也为我们今天如何阅读经典树立了典范。
根据尼采自己的说法,“我的那些作品的确不容易读懂,譬如我的《扎拉图斯特拉》,我想没有人可以声称他读懂了。”(《道德的谱系》,前言第八节)无论多么艰难,理解《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首要前提是要有一个尽量贴近尼采的译本。目前汉语学界译本众多,但研究相对滞后。此次注疏版新译本广泛吸纳学界的尼采研究成果,保留原译本的主要法文和德文注释,同时择要加入译者在研读过程中所见极有启发的学术注解,以便于读者理解。
“门户开放”是1899、1900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在就中国问题向西方各国发出的两次照会中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20世纪初的对华政策。经过后来的华盛顿会议,门户开放成了多边国际条约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国际法意义。可以说,门户开放政策影响了近代东亚的格局和历史进程。
美国历史学家格雷戈里·摩尔在本书中,研究了20世纪初门户开放政策的历史和演变,分析了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任期内的中美关系。摩尔认为,西奥多·罗斯福政府在亚洲追求的是被动而非主动的外交政策目标,在处理中国问题时存在局限性和刻板印象,未能充分了解和尊重它所面对的文化,这对处理当下的外交关系是一种教训。
贪吃,是一种罪吗?这是一部饱览贪吃众生相的美食文化史,探讨千百年来人类与吃、吃与文化的无穷魅力。从希腊神话中由佳肴美酒构筑而成的极乐世界,到中世纪魔鬼引诱人们纵情堕落的嗜酒暴食;从17、18世纪“精致菜肴”的出现,到如今人们对食疗养生和时尚瘦身的狂热追求……本书引领我们踏上一场穿越古今的美食之旅,去探寻极富暧昧色彩的七宗罪之一——贪吃的历史。
本书第一版出版于1908年,后又曾多次增订再版。在西方世界对东方艺术还缺乏足够了解的时代,作者以大英博物馆馆藏的东方书画为基础,参考日本等地最新披露的绘画名作复制品,写成了这部简明的中日绘画通史。作者通过介绍不同历史时期两国代表性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向欧美读者展现了东方艺术,尤其是中国、日本艺术独特的传统与观念,并对东西艺术发展历程与艺术精神进行了颇具启发性的比较,充分肯定了东方艺术的价值。
华盛顿夫妇的女奴奥娜·贾奇渴望自由,她决定逃离,摆脱奴役。冒着难以想象的危险,奥娜在北方自由黑人的帮助下成功逃亡,但终其一生都在躲避追捕……在这个美国“第一家庭”发生的往事,是美国早期历史的一个缩影。奥娜后来在穷困潦倒中离世,但对于追寻自由,她从未后悔。
1945年2月,上千架轰炸机飞过,一夜之间,德累斯顿沦为废墟。“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欧洲文明的中心,被炸出了20世纪。在二战接近尾声之际,针对德累斯顿的轰炸对战争进程几乎没有影响,惨痛的伤亡以及巨大的破坏引起了舆论的激烈反应。事件发生后,争论经久不衰,德累斯顿在其后所经历的一切,将人们的视线重新拉回到轰炸发生的那一夜——在那里,千百个声音正等待着世界的倾听,是时候看看那场骇人听闻的毁灭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本书以民国时期的中国为中心,重点介绍了亨利·茂飞的建筑和城市规划。这位鲜为人知的美国建筑师最初于1914年来到中国为雅礼协会设计校园,但后来他发现自己被持续二十年的专业和文化挑战所吸引:如何保护中国丰富的建筑传统,同时使用最新的西方技术设计新建筑。茂飞的建筑是一种妥协——他曾称之为“旧瓶装新酒”——本书从这些“瓶子”的视角出发,理解茂飞为自己在中国的建筑找到一个中间地带的追求,同时也审视了一个未来难以预料的动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