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根据21个APEC经济体的历史数据,我们考证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各经济体的人均收入增长情况。研究发现,在1960年的同等收入组中,当年组内人群健康水平越好的国家,其后50年的平均收入增长速度越高。具体而言,人群健康指标分别采用了国内外常用的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以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以期望寿命为例,在控制了其他决定因素可能对各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后,人均期望寿命对人均收入增长率的边际影响非常显著,约为10.43-2*0.067*(期望寿命),并随一国期望寿命水平的提升而逐渐递减。根据中国当前75岁的预期寿命估算:如果通过健康投资提升国民期望寿命一岁,新增健康人力资本将有助于提高中国人均收入增长率0.38个百分点左右。
根据现代医学知识和健康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人类健康水平主要取决于遗传基因、生活行为、环境条件以及医疗健康服务等四大类因素。一般而言,生活行为的影响最大,大约60%左右;遗传和环境的影响次之,分别占15%左右;医疗卫生的干预作用最有限,仅在10%左右。在此基础上,我们希望找到更新、更具有指导意义的一手证据。我们的结果显示:
第一,我们考察了APEC经济体的基础卫生设施对其居民健康的决定作用,具体指标为居民能够使用到诸如公共厕所与排污、干净水、垃圾处理等基础公共卫生设施的比例。基于婴儿死亡率为健康指标的研究发现,基础卫生设施可及性的健康作用显著,其边际影响为0.525。以中国现阶段的情况为例,2012年的基础卫生设施可及率为65%,即平均100人中有65人可以使用到上述基础卫生设施。在此基础上,每增加两人的可及率,每1000名新生婴儿中就可能多一个过上第一个生日。同理,我们还估算了公共卫生用水覆盖率的健康效益,其平均边际效益为0.822。具体到中国情况,2012年的卫生用水覆盖率为92%,即100个中国居民中有92人可以用上干净水源,如果平均增加到93人,婴儿死亡率也能因此降低近一个千分点。
第二,在影响国民健康的生活行为中,我们特别考察了在人群层面上易观察、影响广、可度量的健康行为指标,其中发现国民的平均饮酒量对其健康水平具有非常显著的负面影响。仍以期望寿命的健康指标为例,在控制国家间的其他条件下,居民每年平均多饮酒1升的国家,其期望寿命比他国平均要低1/3年(4个月)。根据部分数据的研究表明,吸烟行为对国民健康的影响应该更大。遗憾的是,由于跨国宏观数据关于大众吸烟的信息缺失严重,目前暂不能提供相关结果。
第三,针对医疗健康服务的作用,由于各国卫生服务总量的筹资机制和构成主体复杂,我们专注考察了各国政府投入所占卫生总开支比重的差异对国民健康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个人医疗支出,政府卫生投入的公共健康促进作用更大、更显著,其边际影响为0.05,也即在同等卫生总开支前提下,政府卫生投入比重每高10个百分点的国家,对应的国民期望寿命平均高半年左右。
根据21个APEC经济体的观察,其卫生服务占GDP的比重为6.8%;OECD国家的平均占比为10%。中国自2009年国家医改以来,卫生服务规模不断增长,2013年为5.57%,仍然处于相对低位。参考APEC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一个极其关键的宏观经济问题是:不断增长的医疗健康服务业除了促进健康作用外,究竟对经济增长与国民收入有何影响?为此,课题组试图从三个方面寻求答案。
首先,我们考察卫生服务主要通过什么机制促进经济收入的增长。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卫生服务包括医疗和健康服务两个部分,具有极强的医务劳动密集型产出特征,可替代性小,不仅直接构成经济产出的主要部分,特别还具有高就业、促消费等重要特征。为此,我们具体估算了APEC国家宏观经济的卫生服务占比对家庭消费影响的关系式,其平均边际影响为2.47。以中国2012年为例,GDP的家庭消费构成为34.7%,卫生服务比重为5.4%。如果提高卫生服务一个百分点到6.4%,将有助于促进家庭消费增长到37.2%。再考虑到公共与民营服务的影响差异,我们进一步估算了民营卫生服务的相应影响,发现其对家庭消费的边际影响更高达3.89,佐证了我们关于卫生服务主要通过直接经济贡献和促进家庭消费两大机制发挥作用的猜想。
最后,我们考察了卫生服务业与宏观经济的总体关系。在控制了样本国起始年份的人均收入等因素后,研究结果发现:人均卫生服务水平越高的国家在后期的人均收入增长也更快,其边际弹性为1.225-0.06*ln(人均卫生服务)。以中国2013年为基础估算,人均卫生服务为372美元,人均收入为6695美元,其相应弹性为0.87。因此,未来人均卫生服务增长10%,或37美元,将有助于促进人均收入增长8.7%,约583美元。
中国正值中等收入的经济转型与医疗体制改革的关键阶段,系统科学地研究经济增长与国民健康的关系,将为科学治国提供重要的参考。基于经济发展与健康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该报告特别汇聚了包括中国在内的21个APEC经济体的长期发展数据,对其跨国间的国民健康与收入增长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得出如下三个关键结论:
其一,国民健康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本,是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从而对国民收入的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二,国民健康是相关“投资”才能获得的结果,这些“投资”包括良好的环境条件,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适宜的医疗健康服务。
其三,医疗健康服务既是维护国民健康的投入要素,又是决定国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还具有促进就业和家庭消费的比较优势。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关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国家医改不仅旨在解决国民的制度安排,同时还应科学审视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全面影响与作用机制。该报告基于APEC经济体的发展数据,证实一个基本判断:医疗健康服务不仅是维护国民健康的必要投入,也是促进就业、扩大内需与家庭消费的优势产业,必将越来越主导21世纪人类经济的资源配置与长期发展。作为崛起中的全球经济大国,中国无论从自身发展还是全球发展的视角,对此都不能误判、懈怠,而应积极主动,开展相应的国家发展顶层设计研究,尽早付诸行动。
2015是落实国家十二五医改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中国迈入“新常态”后的始发关键期。纵观经济,盘点医改,展望未来,三点建言。第一,大量实证显示,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国家解决基本医疗筹资的明智选择。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可以更好满足国民越来越多元的差异服务需求。第二,中国医疗服务供给体系当前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资源短缺,而是长期行政干预积累所致的人财物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医院的系统性问题,因此医改的重心只有去行政化导向,才可能促进资源的全社会流动,解决医疗服务的长期“拥堵”。第三,在继续完善现行的疾病医学服务体系的同时,必须加速发展健康医学主导的现代大健康服务业。现代大健康服务业在医疗服务的基础上,延伸涵盖了包括促进全民身心健康和康复养老等相关产品、服务、文化与信息等新兴内涵。2013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中国发展大健康服务业提供了政策基础。结合本报告的研究结果,我们深信:投资国民健康,促进经济繁荣,应当是新常态下中国发展的优先选项。